●三明日报 记者 俞杰
“这378枚毛泽东纪念章,是我从1966年开始收集的。”明溪御帘乡贤张松青说。听说村里要发展红色旅游,缘于曾经当兵的经历,源于对故乡的深情,他用自己的珍藏,拼成了一幅中国版图,交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手里。
御帘村是我市首批“中央红军村”,近年来,按照“中央红军村”建设要求,投资300多万元对革命遗址进行景观整治,提升改造鲤鱼溪两岸建筑,并不断挖掘红色历史文化,着力打造成红色历史教育基地、红色文化宣传基地和红色旅游示范基地。
自古以来,御帘人就以参军为荣。早在南宋,就有村民随文天祥南征,而在1933至1934年,为粉碎第五次“围剿”,红军将领彭德怀、杨尚昆曾两次驻扎御帘。“300多名御帘儿女投身革命,洒热血、献青春。”明溪县民俗专家温荣春说。
如今,御帘村仍处处可见红色印迹:东方军司令部、彭德怀故居、红军战地医院、载连发烈士墓、红军战壕等遗址仍悉数保留,村尾老房的墙上,还可以清晰地看到“工农子弟,勇敢当红军去”的字样,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留下的红军标语。
“光有革命遗址是远远不够的,我们需要一批具有精神实质的旅游产品,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品位,推动红色旅游的转型升级。”御帘村党支部书记张寿兴说。因此,御帘村做足红色文章,投资80多万元,新建了红色专题展厅和民俗文化展馆;投资15万元,打造红军文化广场……
村民们也纷纷慷慨解囊,或捐款捐物,或出力帮忙,在红色专题展厅见到的红军勋章、红军票,在民俗文化展馆摆放的农耕用具,大部分都是由村民无偿提供的。“我们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,村头巷尾留下了许多美好回忆。长于斯,爱于斯,村里的建设,我们都会倾力支持。”乡贤张松青说。
如今,在御帘村不仅可以游基地、看展馆,还可以通过走红军路、吃红军饭、唱红色歌曲等方式,来一次红色文化洗礼。
“御帘村我去过5次,每次去的心情都不一样,除了她的山清水秀和古迹,红色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”市摄影家协会秘书长谢守明说。他准备用刚在御帘拍的照片,参加第25届中国摄影展。
花香自会引蝶来。几年间,御帘村声名鹊起,吸引了大量的省、市著名学者、作家、摄影家前来采风、创作,举办专题摄影展。还与福建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,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大学生思政教育基地,省市挂钩帮扶单位、市县部门各支部每年“七一”前后,也都会组织党员到御帘村接受革命传统教育。
立足于“红色”,御帘村投资打造了五彩田园、彩色山头、四季瓜果等多个旅游项目,目前已初具雏形。今后,300亩油菜花、130亩山樱花、200米葡萄长廊,将让御帘村更加炫丽多彩。
“农家旅舍也基本谈妥了,今后,游客可以实现吃、住、娱、购的农家休闲。我们还将投资200多万元,规划一条可行驶大巴的四级公路,打通旅游发展的大动脉。”张寿兴充满信心地说。 |